7月4日,应法国方面邀请,我国外长王毅宣布访法,期间同总统马克龙、外长巴罗等人会晤,增进中法合作,弥合此前分歧。
然而,就在我外长结束访法转天,法国国防部与情报部门却发布公开消息,对中国在此前印巴冲突中的宣传大加批判,否认阵风战机面对歼10CE不堪一击。
印巴空战的"蝴蝶效应":歼-10CE与阵风的命运转折
2025年5月那场克什米尔上空的空战,本是南亚次大陆的局部冲突,却意外成为全球军贸市场的"黑天鹅事件"。当巴基斯坦总理含着热泪感谢中国时,他身后的歼-10CE战机已悄然改写了游戏规则。
这场被外媒称为"21世纪贝卡谷地"的空战,本质是两种空战体系的较量。巴基斯坦依托中国提供的ZDK-03预警机、红旗-9防空系统和高速数据链,构建了"天网"作战网络。歼-10CE通过"准四代隐身战法",在ZDK-03的引导下实现"A导B射",无需开启自身雷达即可发射霹雳-15E导弹,将印度"阵风"战机锁定在160公里外。这种体系化作战的碾压,让印度空军的"万国牌"装备瞬间暴露短板——法国"阵风"、俄罗斯苏-30MKI与以色列电子吊舱之间数据链不兼容,预警机传递指令延迟高达11秒,最终导致3架"阵风"被击落的惨败。
当中国央视《军事报道》罕见以"外销型战机首次实战告捷"为题确认战绩时,全球军工界为之震动。原本被视为"二流装备"的歼-10CE,单价仅5500万美元,却集成了五代机级别的氮化镓雷达和自主闭环攻击系统,在超视距空战中实现"发射后不管",甚至让印度飞行员直到导弹临头才收到告警。这种"降维打击"直接冲击了法国达索公司的市场根基——此前"阵风"凭借2.4亿美元的单价和"全能战士"的宣传,在印尼、埃及等国的军购清单上占据优势,但空战结果公布后,印尼国防部副部长唐尼·埃尔马万·陶凡托公开表示正在评估歼-10CE。
法国的"信誉保卫战":从技术抹黑到政治博弈
面对市场恐慌,法国国防部和情报部门在王毅外长访法次日发起"舆论闪电战",试图通过三重指控挽回颓势:第一重指控:虚假战果论。法方宣称中国只采信巴方说法,单方面宣布歼-10CE击落3架"阵风",却刻意忽略印度"阵风"也取得战果。
但事实是,印度空军在冲突后始终无法提供任何被击落战机的证据,反而是法国《世界报》记者通过卫星图像确认了克什米尔山区的"阵风"残骸。更讽刺的是,法国达索公司CEO埃里克·特拉皮耶在巴黎航展上声称"阵风比F-35更好",却对印巴空战细节避而不谈,仅表示"印度未就此沟通"。
第二重指控:网络操控论。法方指控超过1000个社交媒体账号传播虚假"阵风"残骸图片,并暗示这些账号受中国指使。但法国情报部门也承认,他们无法将这些账号与中国官方直接关联。值得玩味的是,这些所谓"虚假信息"中,有相当一部分是巴基斯坦网民自发传播的战报,而中国国防部早已明确表态"不搞诽谤,不靠谣言砸别人饭碗"。
第三重指控:外交干预论。法方宣称中国驻外武官在与印尼等国的防务会议上,刻意贬低"阵风"性能以推销歼-10CE。但印尼军方高层透露,他们接触歼-10CE完全是基于实战表现的自主选择,中国从未施加任何压力。相反,法国驻印尼大使近期频繁造访国防部,试图通过"技术升级承诺"稳住订单,这种急功近利的姿态反而让印尼军方对"阵风"的可靠性产生怀疑。
中法博弈的"冰山之下":技术霸权与战略自主
这场舆论风波的背后,是中法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深层次竞争。法国将"阵风"视为"战略自主"的象征,其出口不仅关乎经济利益,更承载着维护法国全球影响力的政治使命。而中国通过歼-10CE的实战验证,正在打破西方对先进战机的技术垄断——其自主闭环攻击系统让传统空战从"飞行员主导"转向"体系主导",这种变革甚至可能动摇F-35等五代机的市场地位。
过去十年,中国军贸出口额增长230%,在无人机、导弹等领域已形成竞争力,但战斗机市场长期被美俄法垄断。歼-10CE的突破,意味着中国开始在高端装备领域与西方正面交锋。法国此次发难,本质是对这种趋势的应激反应——他们既担心失去印尼等传统市场,更害怕中国通过军贸输出作战体系,削弱法国在亚太的战略存在。
王毅外长访法期间,中法就核能、航空航天等领域达成新合作,显示双方仍愿在竞争中寻求共赢。对中国而言,歼-10CE的成功不应成为"树敌"的资本,而应转化为推动国际军贸规则改革的契机——比如建立第三方实战评估机制,让装备性能在透明环境下接受检验。对法国来说,与其纠结于"阵风"的面子,不如正视自身体系作战的短板,毕竟在人工智能和无人协同作战的浪潮下,单打独斗的"全能战士"终将被体系化的"智能军团"取代。
这场围绕战机的舆论战,最终指向的是21世纪全球治理的话语权。当法国试图用"虚假信息"标签遏制中国时,真正打动人心的,从来不是宣传机器的轰鸣,而是在危难时刻伸出的援手。
配资炒股行情,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,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