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起,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同步对外宣布,针对国有资本划转用于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实行一揽子税费减免,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、印花税——都被不同程度“放过”,执行主体涵盖国家级理事会和地方受让单位,这一刀切下去,短期内确实能让基金口袋厚一点。
把时间线拽回几步,国有资本划转并非新鲜事,国家在2017年就开了头,目标是让企业手里的长期资产变成养老金的营养液,路径是把股权和现金收益划一部分进社保池子,慢慢投股票债券,拿回报补缺口;到2020年前后,能量级已经到万亿级别,这回税负减免只是把回报率从边际上再往上拉。
细看减免目录,增值税对贷款利息和金融商品转让免税——这意味着往基金手里流的每一笔投资收入能更少被“过磅”,企业所得税方面,运营收益被剔除计税基础,印花税要么不收要么返还,表面上是小数目合并后变大盘;财政数据里,那点零碎税收放在一起,是补养老金的“零钱罐”。
现场电话采访中,一家承接单位的财务经理说话快而含糊:“税务上来的这套操作,系统要改、报表要重跑,短期内反而增了人工成本”,他在句尾叹了一口气,语气里是切实的后勤负担,这就是政策落地的脆弱缝隙——纸面节税,操作却有摩擦。
再换个角度看数据,专家曾算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峰值在2027年左右浮现,随后下滑,2035年前后有可能面临重大缺口,这不是吓唬人,是人口结构和支出节奏共同逼出来的图像,单靠一次税收优惠难以改写长期走势。
这也说明,为何人社部在2025年7月发布的养老金调整通知里,只给出2%的统一上调,从1月1日开始补发,惠及约1.5亿退休者,地区间的定额差异明显,北京与上海的基数高些,西部有倾斜补贴,算术上每位老人每月多得几十块到一两百不等,这份钱是真实的,能立刻在菜市场、药店见效。
我在某省社保大厅门口见到一位70后退休工人,他掏出社保卡对我说,“银行到账那天,我就去买了点米面油,心里是踏实了”,他的手指微微颤抖,那不是“感动的戏剧化”,而是生活里的真空被填了一下。
回到政策的逻辑链,税费减免把运营成本压低,使得基金的账面回报上浮,理论上能延后基金亏空到来的时间点;但现实里还有很多“漏斗”——基金的支付增长速度、人口老龄化加剧、养老金和工资、物价三线联动,这些变量像八爪鱼,随时把“多出来”的收益往不同口袋里扯。
换个角度观察财政布局,国资划转后,社保基金不参与企业经营,长期持股为主,分红和资本利得专项列支养老金,这种设计能防止短期炒作,但也带来流动性约束;某地方财政人士在座谈会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,“我们要的是稳定的奶牛,不是天天挤就没奶的急急忙忙”,这句话里有理,也有对长期回报的不确定。
在监督与操作上,税务减免需要多部门联动,报表对接、收益归集、资金使用透明度都要跟上;我实际拿到的一份地方操作手册显出粗糙痕迹,表格里有空白行、注释不全,说明执行层面尚在摸索,纸和现实之间还没完全贴合。
有人会问,这波操作是不是变相“输血”给社保,损害了当期财政收入?答案是有利有弊,短期税收减少意味地方财政口袋缩水,但长期看若社保基金更稳,政府将来应对养老金压力时的被动就小些,换句话说,这是把当期赤字和长远风险在不同账本间做了些位移。
而对退休群体而言,这种位移的直观效应是有限但真实,2025年的2%上调不能说是“一劳永逸”,它像冬日里的里程碑,暖手却难暖心;税费减免是个好消息,但好消息到日常生活的传导并不等同。
我和一位养老金研究员在视频连线,他直言——长远路要靠多条腿走路,单靠国资划转和税费减免,像给车加点燃油,车还得减重、修路和换轮胎,研究员说完,屏幕那头的他把桌上一堆材料推到镜头前,材料边角有折痕,像极了政策研究的现实。
在公共话语场里,争论集中在两点:一是是不是应该更大胆地提高当期调整幅度,二是基金治理结构是否透明到让公众放心,前者关乎情绪期望,后者关乎制度信任,二者又互相牵制,情绪高涨但信任稀薄时,任何一次调整都会放大社会反应。
要留个悬念,这轮税费减免和2025年的调整合力确实给养老金系统加了点劲,但“劲能撑多久”还未有答案,政策的效应要在操作、监管、人口和经济四重奏里继续演绎,换言之,这是一场接力赛,裁判和跑道都在变。
有人会继续问:“那我还能指望大幅上调吗?”回答很现实——短期看难,长期看得靠更多结构性改革和持续增量的资金来源,这既是承诺,也是告白。
镜头拉远,财政和税务的联手像一次强心剂,但心脏的真正病灶依旧在体内,能不能不再跳动得那么吃力,还得看接下来几年的发力与裂缝修补,观众们拭目以待。
配资炒股行情,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,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