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中国是自己家?
7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面对中国外交部长王毅,丢出一句话:“我想来北京,九三阅兵的时候。”
是一次邀约,也是一场试探。
阅兵是什么?不仅是纪念历史,更是国与国之间的“态度测试现场”。
那是请求的语气吗?想来就来。
中欧关系起伏,法国想踩刹车
过去三年,中欧关系像坐过山车。
合作有,冲突也不少。
2023年欧盟突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起反倾销调查,法国是其中最积极的推动者之一。
接着中国商务部反手对欧盟的猪肉、乳制品和白兰地展开反制调查。
这不是虚晃一枪。
数据显示,法国干邑酒占中国白兰地进口量的99%。换句话说,法国首当其冲。
那场反制几乎精准打在法国的“命门”上。
波尔多港口抗议,法国农业夹缝求生
6月法国酒类出口企业连续三周罢工。
干邑酒商们不再沉默。他们走上街头,抗议政府在中欧博弈中拿他们“开刀”。
这是自1998年以来,法国干邑行业首次因外交问题集体抗议。
更糟的是,美国也没放过法国。
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欧盟农产品增税,法国小麦、奶酪、葡萄酒全被“点名”。
对美出不去,对华被拦着,法国农业像被卡住咽喉。
农业协会开会,地方议会投票,议题只有一个:赶紧修复对华关系。
王毅访法,外交话术里藏着底线
7月4日王毅抵达巴黎,与法国外长共同主持第七次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。
会后马克龙亲自在爱丽舍宫接见王毅。
这次会面没绕圈子。
王毅直接提出中方三项合作原则: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、坚持互利共赢、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判断。
这三句话等于中方立了规矩:想合作,先看你站哪边。
什么叫“独立自主”?说白了,不要美国说一句,你点头一次。
马克龙的“九三算盘”
在王毅面前,马克龙开门见山,提出三点:
一是希望中法共同应对全球挑战;
二是希望中方加大对法投资;
三是想借阅兵时机再次访华。
重点在第三点。
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
中方将举行大规模阅兵式。
2015年奥朗德曾站在天安门广场观礼,这一次,马克龙想复制那一刻。
但有个问题:法国不在首批邀请名单里。
未在邀请名单中,背后有深意
中方邀请国家领导人的标准,一向讲究“政治认同”和“战略信任”。
俄罗斯、塞尔维亚、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早早拿到请帖。
法国却没在首发名单中。
不是因为忘了,而是因为中方不确定法国此刻的态度,值不值得给这个“位子”。
阅兵不只是仪式。
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的人,是中方认定的战略伙伴。
法国的“诚意账单”还没补齐
想重返中国市场?光说还不够。
中方要看行动。
2024年底,中国工商银行获批在巴黎设立人民币清算行。
这是中法金融合作的大动作。
但一年过去,业务推进缓慢。
法国银行顾虑重重,怕被欧盟“背后插刀”。
中方看得明白:你在欧盟里支持对中国新能源车加税,又想我们对你开大门?
这事儿讲不通。
中方释放善意,但不吃空头支票
王毅这次访欧,带着信号。
中方没有关死合作之门。
但合作的前提,是制度环境可信,政策方向明确。
白兰地反制措施就是一个信号:合作讲规则,翻脸也有章法。
法国如果还想靠着“口头友好”过关,那算盘可能要落空。
“信任修复期”已经启动,但结果未定
这一轮互动中法之间的信任正在一点点回暖。
法国农业、金融、制造业,无一不在向政府施压。
他们要市场,要订单,要活路。
而马克龙也知道,一个特朗普回归的美国,靠不住。
他需要中国,需要一个稳定的、可预期的合作伙伴。
但他也明白,中方提出的“战略自主”,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现实考题。
信任是走出来的,不是说出来的
外交这事讲“面子”,更讲“里子”。
阅兵是面子;投资、合作、互信,是里子。
中方不会轻易拒绝朋友,但也不会轻易相信“临时朋友”。
一个国家能不能被邀请站在天安门广场,不只是看历史情谊,而是看当下态度。
法国能不能拿到那张入场券,还得看马克龙的下一步怎么走。
参考资料:
力波观察2025-07-07当着王毅的面,马克龙希望访华,借着9·3阅兵,和中方有大事要谈
配资炒股行情,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,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